疫情之下,青年学者的求职攻略!

这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事。从疫情苗头出现至爆发蔓延,面对国内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口流动考验,中国以巨大的代价遏制了疫情的发展,也为世界赢得了防范疫情的窗口时间。尽管现在我们仍需戴着口罩出门,但明显感觉工作生活恢复到相对正常一点的状态。国家卫健委通报的3月12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也已经降至个位数,国内疫情进入收尾阶段。

与中国的情形不同,3月11日,世卫组织(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疫情会在多个国家蔓延,意大利、伊朗等国的现状令人忧心。这场疫情已经不再是少数国家的噩梦,世界各国都不得不严阵以待。但是,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认知层面,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照搬中国的应对策略,短期内迅速调动全社会资源不计代价抗击疫情。如果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那么全球疫情周期可能会很长。

春节期间,很多海外求学或工作的朋友回国休假,但受突然而来的疫情影响滞留国内,本打算情况好转后尽快出国,但海外疫情进入爆发期,恐怕要再次推迟出国时间。至少,对比国内经受住考验的防控体系,多数国家的疫情防控不确定性都很高。

受疫情影响,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等聚集性活动都被迫取消,很多应届博士毕业生答辩都调整到线上进行。而正在准备申请教职的青年学者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原定的求职计划完全被打乱。

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人才计划申报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年春节之后很多高校便开启海外宣讲活动推介人才政策和招聘计划;各单位的青年学者论坛也进入预热宣传阶段,邀请申请人回国(来华)实地考察。但从目前状况来看,上半年安排相关活动的可能性已然不大,与招聘单位面对面交流或实地考察的机会基本没有了;人才计划方面,进行中的评审工作也受到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等多个项目推迟。2020年基金委杰青、优青等人才项目、全国博管办博新计划等博士后人才计划/项目申请提交截止时间也都适当延后。

与此同时,线上组织的招聘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机构多渠道发布高层次人才招聘信息,教育部也推出了针对应届生就业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基于多年来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基础,疫情阶段招聘单位的招聘工作由线下完全转线上不是难事,人才招聘的线上宣传原本也是日常工作。但在现阶段不具备线下交流条件的特殊时期,申请教职完全通过线上联系应聘、视频面试甚至签订合同,还是有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沟通交流要充分

国内的教职流动机会不多,工作单位一经选择往往是长期任职直至退休。因此选择要慎重,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既有个人方面的,例如薪酬组成及发放方式、住房相关政策(人才房、租/购补贴、公积金等)、子女教育及配偶工作等等;也有职业发展方面的,例如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办公场地、编制岗位、考核晋升标准、人才计划申请等等。在与招聘单位沟通过程中,不要有太多顾虑,开诚布公地谈,个人的考虑讲清楚,关心的问题问明白。以往接触的案例中,有的应聘人在个人待遇方面不好意思问太细,但细节可能涉及到待遇的兑现方式等关键信息,不了解清楚可能会吃亏。另外,很多应聘人是同时在看多家单位的机会,在比对过程中,细节信息对选择非常重要。

二、开拓信息获取渠道

如果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那么很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在单位选择上造成误判。因此,除了从应聘单位获取信息以外,最好能挖掘一些其他渠道。例如通过导师、同学、同行以及论坛、交流群等途径。能联系到近几年入职到目标单位的朋友更好,他们提供的信息更有助于你做出判断,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你要遇到的问题。

三、签订聘任合同要谨慎

近年来各单位的人才政策更新频繁,为了最大化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比,在合同条款上往往设置多个待遇兑现、晋升&淘汰的前置条件。特别是近年来越发普及的非升即走政策,在论文、基金项目、人才计划等方面可能会设置明确的量化标准。作为教职申请者,首先要读懂合同条款,特别是搞清楚这些前置条件完成的可能性,如果条款过于苛刻则需仔细权衡。签订合同的时候感觉3~5年时间很长,开始工作了会发现时间过的飞快。聘任合同的工作任务目标最好是自我感觉压力适中,通过努力能基本完成。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时代学者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