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3日,Science“科学内线”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2015年-2020年期间,中国学者在Science投稿的成功率比北美学者低70%,此外来自顶尖学府的研究者在论文发表上可能更有优势。
据来自该研究团队的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计算机科学家Aaron Clauset介绍,Science在2015年-2020年期间收到了逾6.8万篇投稿,最终发表了其中约6.1%的内容。但中国学者的投稿录用率仅为2.3%,而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的录用率则高达8.3%。
虽然这项观察性研究尚未进一步证明因果关系,但研究团队指出,该研究揭示了Science在该时段处理投稿时存在的显著差异。另一位同行评价领域的研究者Adina Kern-Goldberger表示,“科学出版领域相较其他领域更少自我反思,然而主流学术期刊实际上是科学发展的守门人,这将对未来研究工作及资金分配产生实质影响。”Science和Science
Advances总编Holden Thorp表示,向研究人员开放逾10万篇投稿稿件的数据,旨在“勇于自我审视,分析可改进之处”。
Science执行主编Valda Vinson补充道,2020年后中国作者的录用率有所提升,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研活动的成熟度提升。目前,考虑到研究团队与Science工作人员就数据匿名化方案达成共识耗时较长,2020年之后的数据暂未纳入研究。
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知名机构的作者录用率显著高于排名靠后的机构。研究者根据声望等级将不同机构分为1-10级,位于前两级的机构作者录用率达11.6%,而排名后四级的机构作者录用率仅为3.4%。作者人数达10人及以上的团队录用率为9.9%,而1-5人团队的成功率仅为3.3%。此外在研究涉及的10个类别中,其中1个类别的接收率达9.6%,而部分类别的接收率仅为 1.7%。
研究者分析称,知名机构可以为作者提供助力,可能是因为审稿人及编辑对这些机构名称印象深刻,或是这些机构的学者专攻Science编辑感兴趣的领域,又或是该机构作者整体产出质量更高。
他认为,中国作者的稿件被拒率较高,可能源于其研究主题过于冷门,不符合Science的选题方向;也可能因为中国学术评价体系长期将Science作为优先发表平台,促使学者“不顾成功率而频频尝试投稿”。
对Science和Science Advances的统计分析显示,两份期刊的审稿人在审稿前的拒稿比例高于审稿后,意味着初审决定对录用率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审稿人建议。Clauset认为,“这种多阶段评审流程为编辑和审稿人的偏见或个人偏好提供了诸多渗入空间。”
Clauset还进一步表示,尽管Science与Science Advances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模式,但编辑评审显示出相似的录用率差异。Science依靠全职专业编辑团队(通常由前科研人员组成)进行初筛,这些编辑在同行评审后还负责最终决定稿件的录用与否。Science Advances采用更普遍的期刊架构,依赖外部编辑(多为现任学者)管理这些任务。在更广泛的同行评审流程讨论中,两种模式各有拥护者。Science总编Thorp表示,在当前研究中,两种模式的相似结果表明,“每种模式的优缺点或多或少地相互抵消了”。
另外,Science每篇投稿都经过外部研究人员委员会和至少3名Science编辑的检查,然后再决定是否将论文发送给外部同行评审,希望通过这一方法来降低偏见风险,尤其是针对早期职业研究人员。
有意了解海外优青申报或其他引才项目申请的人才,可以扫描右下方二维码,添加时代学者工作人员微信(微信号:shidaixuezhe2),咨询项目申请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