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十四届翱翔青年学者论坛航天学院分论坛将于2025年11月19日-22日在陕西西安举办。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期待与您携手同行,共赴未来!
一、论坛主要安排
11月19日 会议报到
11月20日 学校主论坛
11月21日 航天学院分论坛
11月22日 陆续离会
二、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在全球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已经或即将毕业(出站)的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在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优秀学者。
3.取得同行专家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对满足2026年度海外优青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项目申报条件的学者、国家重点布局学科领域学者优先支持。
三、参会流程
在线报名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我校论坛报名系统,填写相关信息报名参会。报名截止时间为11月7日。
学院审核
学院根据学科建设需求,对报名学者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通过报名系统在线发送邀请函。
个人确认
收到邀请函后,在线反馈是否来校参会。与航天学院分论坛取得联系,获取参会具体事宜。
四、参会政策
航天学院分论坛将负责参会学者的往返机票及住宿费用的报销事宜,所有相关预订工作将由学院统一进行安排与管理。请收到邀请函的学者第一时间联系分论坛,提供护照、身份证、航班号等相关信息,为您订购机票。
分论坛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郑老师
联系电话:029-88430074/18792696930(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liuruiyuan@nwpu.edu.cn
主论坛联系方式
联系人:崔老师、韩老师
联系电话:029-88460620
联系邮箱:rcyj@nwpu.edu.cn
五、引才领域及岗位
引才领域
招聘学科门类包括但不限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
学院优势特色领域包括机械与航空宇航、控制科学与工程、工程热物理、机器人系统及其应用、信息与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空间科学、材料、结构、力学等。
新兴交叉方向:航天特色+人工智能、航天特色+新能源、航天特色+集成电路、航天特色+新质生产力……
引才岗位
引才岗位包括讲席教授、领军人才、海外优青、翱翔海外学者、准聘教授和准聘副教授、博士后、专职科研岗等。
具体待遇可咨询分论坛联系人。
六、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学校“三航”特色的学院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源于1958年创建的宇航工程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宇航院系之一。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历史上培养了飞行力学、火箭发动机2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学院培养的11000余名院友中,涌现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罗琦、王海峰、吴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国之栋梁,是人才培养领域“西工大现象”的重要体现。学院主建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总师育人文化”为引领,构建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学生21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4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硕、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设了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学生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成长支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激发队伍活力。现有教职工22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8人,国家级专家、总师等4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省部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科研工作贡献突出。学院聚焦“四个面向”,服务“航天强国”建设,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凝练形成空天飞行器技术、空天动力技术、深空探测与空间操控技术、微小卫星星座与天地一体化技术、信息对抗技术、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研究方向。研制的“运载火箭故障仿真系统”用于载人航天历次发射,我校成为受到原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牵头研制的某高机动靶标频频亮相国内外航展,引领了前沿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及重复使用运载技术研究,作为副总师单位完成了国际首次组合动力模态转换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运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翱翔系列立方星先后3次成功发射并实现超期在轨稳定运行,澳门1号科学卫星成功发射并交付使用;牵头研制某空间技术验证项目的遥操作系统,对我国空间飞行器、天地往返运载器、先进导弹、先进动力等前沿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学院建设或参与建设了固体火箭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航天局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十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十三五”以来,获批各类千万级重大项目及标志性项目55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8亿元。
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学院与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等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或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爱尔兰高威大学、多伦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萨马拉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或交流,开展了“未来空天飞行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空天能源与动力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留学基金委项目,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国际组织合作建设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孕育新机遇。航天学院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新征程上再谱新章!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