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简称APS)公布了2025年新增选会士(APS Fellow)名单。2025年美国物理学会共新增会士149名,香港中文大学刘仁保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任洋教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北京大学王健教授、清华大学王向斌教授等多位学者成功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APS)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物理学专业学会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会员5万余人。其会士制度始于1921年,APS每年新会士当选人数不超过其成员总数的千分之五,以表彰他们推进物理学原创性研究、应用物理学于科学技术、以及在物理教育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性贡献。以下为部分入选学者简介:
部分入选学者简介
程雪梅(Xuemei Cheng),博士,教授,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研究生院院长。199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强化部),2000年获南京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9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博士后。2009年起任教于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物理系。
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磁性材料以及自旋电子学和生物医学应用,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的CAREER奖,大型研究设备基金(MRI),以及CMP分部的多项资助。在Science,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等期刊上已发表70余篇论文。多次参与美国NSF,美国能源部基金会,和AAAS的基金项目评审,并于2014年当选为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光源“先进光子源”的用户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年当选为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中心的用户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明达,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2009年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士学位,201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物理科学设计新颖表征和计算方法。
刘仁保,1995年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博士学位。2000至2002年在清华大学、2002至2005年分别于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今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他曾获黄昆奖(2013年)和 Willis E. Lamb激光科学与量子光学奖(2022年)等荣誉。他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杰出学人、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和新基石研究员。
毛晓明,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教授。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4年、2008年硕博毕业于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现任职于密歇根大学。毛晓明教授的研究兴趣涵盖了软凝聚态物质、材料物理和统计力学领域,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被引超过3700次。
任洋,香港城市大学讲席教授、物理系主任。在2021年8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之前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物理学家(Senior Physicist),美国先进光源(APS)的首席光束线站科学家。主要从事固体材料物理研究,包括结构-特性-功能之间在原子和电子层面的关联;相变机理和应用;强关联体系;纳米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在极端条件或多场下的变化;电池等储能材料和能源转换材料的机理研究。长期开发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技术及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以及工业材料研发中的应用,在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领域有广泛的国际合作。
王浩华,南开大学物理系学士(199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2006年)。现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研究,擅长多层次立体工艺超导量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和多通道微波脉冲的同步调制解调技术,致力于研发有可能用于量子计算的底层物理器件,国际上首次制备了十和二十超导比特纠缠态,在浙江大学建立了超导量子芯片的全流程制备工艺,研发天目1号、莫干1号两款芯片,基于超导多比特集成器件构建了量子模拟机用于研究多体物理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王健,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士),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2006年到201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和物理系做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2010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长聘副教授,2017年晋升为长聘教授。
研究兴趣主要为低维超导与拓扑材料的物性实验。具体包括:(1)低维体系中的超导特性与量子相变等; (2)拓扑材料中的量子态与电输运特性等;(3)拓扑超导与马约拉纳零能模等。
王向斌,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主要从事实用化量子信息研究,是实用化量子密钥分发的主要方法,诱骗态方法的主要提出者之一。2016年,王向斌教授率研究小组发表的4强度协议理论文章,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的效率,使其真正达到实用化水平。2018年起,率研究小组先后提出了“发送/不发送”双场协议理论,和侧信道安全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理论。因实用化量子密钥分发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此前,于2023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沈炼,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3年获学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湍流模拟及建模、水波、以及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周琦,2003年清华大学基科班本科毕业,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毕业,现为普渡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多体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例如人造规范场,玻色子和费米子的强相互作用等。
张帆,200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获学士学位。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主要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光学响应研究。其团队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发现,当石墨烯扭转角小于0.5度时,材料的光响应会消失,这一发现揭示了扭曲双层石墨烯在中红外线下的独特电流传导特性。
赵刘燕,200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获学士学位。密歇根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量子材料和非线性光学研究,因在量子材料电子相变特征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获得认可,2021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
有意了解海外优青申报或其他引才项目申请的人才,可以扫描右下方二维码,添加时代学者工作人员微信(微信号:shidaixuezhe2),咨询项目申请事宜。